|
“看”真人图书馆到包头图书馆浏览数:103次
“看”真人图书馆到包头图书馆 何谓真人图书馆?真人图书馆是真人还是真书?记者一探究竟。 据百度资料显示,所谓真人图书馆起源于2000年7月的丹麦哥本哈根,当时5位年轻人在一次音乐节上举办了一次“真人图书馆”活动,让读者“借”一个活生生的人与你交谈,其宗旨是反暴力、鼓励对话、消除偏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友谊。世界上第一次真人图书馆活动就现场借出75本“真人书”与观众互动。 所以,真人图书馆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纸质书。资料显示,国外的真人书有球迷、女消防员、殡葬经理、女权主义者、治疗康复师、流浪汉、艾滋病患者、警察、素食者、男女同性恋、政客、脱衣舞女郎、新闻记者、外来移民、残疾人等各阶层的志愿者。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感悟都可能成为让别人有所裨益的精神食粮。 200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在中国首次尝试真人图书馆活动。台湾世新大学图书馆则将教师作为真人图书纳入了馆藏。 5月24日包头市图书馆首期真人图书馆活动请读者翻阅的两本书是——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处长张海斌和包头博物馆副馆长江涛。主题为“考古和盗墓那些事儿”。有近20名读者报名参加成为首批“借阅者”,年龄最大的读者60岁,最小仅8岁。 第一本“书”,是包头市文物管理处主任张海斌。 张海斌,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系文博副研究员、国家考古发掘领队、内蒙古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张海斌从事多年文物考古工作,是固阳秦长城岩画的发现人之一,主持和参加过多处遗址和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如乌兰布和沙漠磴口县纳林套海、补隆淖、包尔套勒盖汉墓的发掘,包头召湾、张龙圪旦、卜太等汉墓的发掘及达茂旗额尔登敖包金元时期墓葬的发掘,还带队参加重庆三峡库区的考古发掘工作等等。 近几年因网络小说的盛行,很多读者对考古和盗墓的秘密很感兴趣。但张海斌直言,作为一名专业考古工作者,他自己从未看过《盗墓笔记》之类书籍,传说中的“盗墓那些儿事”是无稽之谈。张海斌不仅与读者分享了自己从学生时代至今参与过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有趣的经历,还介绍了内蒙地区以前发生过的盗墓事件、包头出土的文物、包头市目前的文物和古迹的保护现状。从他的讲述中,读者们知道了目前包头市已有1063处文物遗址,而正在拆迁改造中的北梁地区也是一个文物富集地。比如,在北梁发现了一块立于清道光23年5月的“严纪流弊碑”,记载了发生在170多年前官府与商户之间围绕摊派而引发的一桩民告官的案例。张海斌还纠正了很多人对“文物”的理解偏差,他认为,“文物”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文物的概念正不断下延,“与重要时刻、重要人物有关的都是文物。” 第二本“书”,是包头博物馆副馆长江涛。 江涛通过图片向读者介绍了内蒙古的岩画分布情况以及如何观赏、理解岩画。据江涛介绍,世界上有130多个国家都有岩画,岩画堪称“形象的语言”、“艺术的史诗”。包头地区的岩画主要采集于达茂旗境内,年代分布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内容与北方草原生活有关,以动物形象居多。“岩画表现古代人原始崇拜的内容居多,主要刻有动物、蹄印、神灵等,或表现放牧、耕种等场面。北方的岩画大多是用金属器凿刻,是阴刻;南方的岩画用颜料彩绘比较多。”江涛还别有趣味地介绍了考古工作者如何区分岩画中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尾巴向下向后卷的是食肉动物,尾巴下垂的是食草动物;岩画中甚至能区分北山羊和岩羊——角向后背的是北山羊,角分叉的是岩羊…… 据包头市图书馆馆长高晓红介绍,包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存,图书馆首次尝试真人图书馆活动,尝试的不仅是一种形式,更希望更多的读者参与进包头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传承,让身边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今后,包头市图书馆还将不定期的举办这项活动。
|